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逝世已经十五年了!这些年来尤其是全国解放后,关于研究鲁迅遗著与阐发他的思想的文章年年增多,这是应该有的一个好现象。足见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革命家,对于文艺,对于思想,对于我们新文化的方向的指导,他的影响是怎样巨大,虽是他的死距今已经十五年,可是他所遗留下的著作、译述,与伟大坚强的精神则历久不朽,永有它的可宝贵的可尊崇、可学习与研究的价值。
鲁迅的一生,从开始以文章与世人相见始,他是一个一贯的坚强不屈的战斗者;是一个将他的身心完全贡献于中国新文艺运动的伟大指导者;是一个具有高度分析力批判力的思想家;是现代的现实主义的伟大导师之一;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与国际主义者。
自然,我们考证他从幼小时候直至他在上海逝世的一生经过,详密研究他的著作以及他的思想的转变,谁也不能否认他那“如火如荼”的热诚,他那“一往无前”的勇敢与毅力,他那锐利明确的分析一切的观察,他那勤劳、奋迅、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作的努力。但,他之所以能有这样可宝贵、可敬爱的热诚、勇敢与毅力、观察以及工作的努力,我以为全由于他一生是完全忠诚地实行了他的爱国主义,并把这样高度的爱国主义用各种形式的文章表达出来,献与全国人民。这其中自有他的忠实热烈的性格,也有与困苦危难搏斗的经验,也有随时随地受到的刺激,但可以说都是附因并非主因。主因还在他自青年的早期对热爱祖国的信念,与救护祖国的决心,早已扎下深根,坚固不拔,后来才能长成树木,开花、结果。
鲁迅在少年期所经历的不幸与对于旧社会的观感,已经使他具有了反抗与改革陈旧的因袭的封建主义的意念。而在勤于搜寻、抄录一些并不属于那时代的正统书籍的野史、杂记等书,以及对于故乡先贤中具有反抗精神与爱国精神的诗人学士的著作有特别爱好与崇念;再则,他曾亲身接触那时的农村社会,知道农民的痛苦与被压迫的情况。这些,都已使他在幼年时期受感深重,培植起爱国思想的萌芽。及至他十八岁由于憎恶与对他故乡的周围的人们的反感,决意离开绍兴,另走新路。便用他母亲张罗来的八元路费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不久,因不满意这个学洋务的学堂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自然,他也还不满意。现在我们查证鲁迅在南京的四年中,那时的中国曾经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
当鲁迅十四岁那年正值甲午中日之战,七月一日两国宣战,第二年二月中国的北洋海军完全覆灭,日寇把台湾及澎湖列岛强行占夺。这年四月满清政府投降于日帝国主义,订立了《马关条约》。这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更大的一次对外作战的失败,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亚耀武扬威进攻中国的第一步。而当一八九八年,鲁迅初到南京那年,日本又对满清政府要求福建及沿海不得割让他国,而德帝国主义者已强占山东的胶州湾,筑路、开矿,法帝国主义则把广州湾强行租去。这些接二连三地丧权辱国的大事件,正表明各个帝国主义者向中国这片广大市场用明争暗斗的手段,进行分割,把要全中国逐渐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也就是这一年“戊戌维新变法”,中国那时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运动正式开始。可是,就连这种不彻底的改良主义运动己引起满清政府中的守旧派的不满,于是很快即被所谓“后党”扑灭,于是有六君子被杀,与康、梁逃亡的一连串事件。一九○○年是鲁迅在路矿学堂的第二年,有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攻陷京津的大事。至一九○一年,满清政府在势迫力逼,毫无反抗的快到崩溃的局面下,与帝国主义者订立了《辛丑条约》。鲁迅以二十岁上下的青年正在南京读书,当然,几年内这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这个古老的中国已到了瓜分豆剖的关头,以他的热诚与对于国家社会的关念,岂能无动于衷?虽在这几年的学校生活中,鲁迅没有文章留传下来,而外面的热烈的激动与对他内心的启发如何,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这四年内,他反对满清皇朝的统治,与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的思想,当然已深深地有了坚固的根基了。
由于他在校时读了好些译出的新书,尤其是严复译的《天演论》曾给予他颇大的影响。
及至一九○二年他考上官费往日本留学,直到一九○九年他回国在浙江任教,这些年来使他日益坚定了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而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问题,以及走什么途径方能达到这革命的目的,即在他,当时也还是没有明确的认识。而在同时他坚信文艺起的宣扬与启发的大力,可以更有效更普遍地治疗中国人的病根。所以,在一九○六年他便决心离开学过两年的日本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专心一志从事新文学的运动。这是他献身于文艺事业的最早期。据他自己的记述,在仙台医校时,起初是由于第一学年考试成绩颇好,惹起日本同学们的猜疑。认为这个中国学生所以考得好,是他们的先生——藤野先生在鲁迅的讲义上作了记号,“漏”了题目,于是向这位到异邦留学的失败国的青年提出警告,加以侮辱。后来虽经证明,真相大白,日本学生再也无的可说,可是这给鲁迅以何等刺激!至于第二学年因学校教细菌学,用影片显示,间映时事片子,这正是日本维新后施行“军国民”教育的新颖方法。正当一九○五年,是日俄战争终止的一年。据鲁迅所作《呐喊·自述》所述: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我那同学们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密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从此中止了医学的研究,投身于中国的新文艺运动。他经过深刻的思考,他决定要以文艺表达他的爱国热诚,视文艺为他最好的,最有力的战斗武器,就这样决定了。这个决定是他的一个重大的也是有关中国新文艺运动的转折点。可以证明他的热切而深入的爱国思想是如何的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又如何地寻出最易达到启发、宣传、激动的效果的大道,而自己确是最合于作这样实践的工作的一个。
还有,我们从他对于章太炎先生的始终敬佩上,可以见出他对于富有革命精神与实际行动者的推崇,更可明了他对于那时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怀抱着如何的热情与期望。
章太炎于一九○六年由上海出狱到日本,主持提倡革命的刊物《民报》,鲁迅对《民报》也是爱读的。又因他对章太炎的坚强的人格素来崇仰,便与几个朋友同往听章太炎讲学。据他后来的记述是: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我的知道中国有章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很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即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在逝世不久以前,还追念太炎先生写出此文,足见他对于这位富有反抗与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的老人具有深沉的怀念。虽因太炎晚年有些举动言论不满人意,而鲁迅从青年时对这位革命思想传播者,却认得很清楚。以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他这样怀念并推崇章太炎,基本上是由于敬佩这位有学问的革命家的坚定的人格与爱国的表现。
鲁迅从一九○六年春回到东京,决心从事文艺运动,到一九○九年六月回国任教止,这几年中他的著译文章,奠定了他以后创作与大量译述的基石。曾经发起策划专办一个名叫《新生》的文学杂志,因受到一般自觉为热血磅礴的青年的冷嘲热讽,以及由于担当文字的人与资本都已散去,遂致未能出刊。但就在这时期,鲁迅却为《河南》杂志写过四篇颇长的文章,即:《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与《摩罗诗力说》。
我们从这四篇大文章里可以具体地明了鲁迅那时的思想,与他对于爱国精神的发扬。原文俱在他的全集之中,为了节省篇幅起见,不可能多加引证。但《科学史教篇》末后,引法国丁达尔的话:“法国尔时,实生二物,曰:科学与爱国”,可以证明一七九二年法国在内争外祸危急的时期,赖有人民强烈的爱国心与科学来挽回危机。《文化偏至论》乃对当时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枝枝节节的“洋务运动”来一个总的批判。因为那时的封建统治者妄想用这些皮毛的方法维持他们对人民的统治权,并非真正有意想从根本上着手以救中国的危亡。他在这篇文章里,注重在要求群众的解放,群众的自由,达不到这个目的便无救于当前的危机。至《摩罗诗力说》一篇是鲁迅从文艺基点看出来的诗人的伟力。对于各国具有反抗精神与富有革命思想的诗人介绍、赞叹,希望古老的中国有这样的诗人出现。篇中对帮助希腊独立与强敌战争的拜伦尤多称美。
总之,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关于自己的民族革命的意志与希望,极为坚定,极为热烈。同时他勤于读、写,接受了欧洲进步的科学思想与革命文艺的影响,这就使他的爱国思想更打下了深固的基础。而在当时,民族革命运动的实际活动中,他也有所参加,在一九○八年曾加入过著名的革命政党“光复会”。
当他回国后刚刚三个年头,便是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第二年,他应蔡元培先生的邀约任那时教育部的部员,直到一九二六年为军阀所迫,离开北京。
他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任务,政权反而被一般军阀、官僚拾去,而帝国主义者在这期间发纵指使,利用各系派私利的斗争,对中国更深远的伸出了各个侵略的魔手,鲁迅也曾因此而陷于失望与思想上的苦闷之中,他在那时,对于中国将来的革命也还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及至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全世界为之震动,而方在一片混乱中的中国,也像在迷蒙的云雾里窥见了晴空的透影。中国工人阶级受了这个巨大影响与指导,以后将本阶级的力量逐渐充实起来,领导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鲁迅也因此存在着新的希望。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发生,是中国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的一个运动。这个运动虽有资产阶级——代表这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而实际领导者却是受了十月革命影响而已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和青年,这些青年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革命青年,同时也代表了工农群众。而如鲁迅这样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在这个伟大运动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一直沉默了几年的鲁迅,开始以白话文写成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杂志上刊出。这是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的创作;也是鲁迅对中国陈腐虚伪封建主义所发出的第一声呐喊;第一支猛烈而射中的力箭。
接着,他在《新青年》与当时的报纸上把他多年来所密切观察到的,精细观察到的,深深感愤到的,那些非人的脏污的有毒害的种种制度、混乱的思想,一概加以无情的与尖锐的攻击,表现出他那坚强的战斗力量。
他在那时,对旧社会的“五花八门”,由于封建势力造成的种种现象,如节烈、亲权,扶乩、打坐、国粹、安天乐命主张、虚无混纯的妄想,以至于后来的寡妇主义,“费厄泼赖”,无不揭露出它们的真相,与说明它们的病态。
鲁迅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热烈的爱憎分明的唯物主义者,他毫没有那种旧日偏狭的浅薄的“爱国”观念。对一切有害的制度、恶习、人为的迫害具有强烈的憎恨。他是以爱护祖国的精神,要从暗中预见光明,从一片阴云中望到阳辉。他要把多少年来的封建主义所积累造成的“吃人礼教”,与虚伪、残忍的主张,完全揭露,扫除下去。舍旧更新,才能够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的新时代。他从一九一八年开始以白话文与世人相见的几年中,是具有这样强固的信念的。
同时期中,鲁迅在短篇小说里发挥出他的高度的分析力与艺术性。深刻的解剖,恰如其分的描写,在人物性格的典型性上更有很好的表达,这里不及多谈。
尤其见出他的“韧性战斗”与卫护正义的言行的,是他曾热烈地同情并帮助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青年,对非法解散这个学校曾进行过剧烈的斗争。在“三一八”惨案后,鲁迅以极大的愤怒与坚定的抗争,对学生们加以援助。
这时期内,他的各种形式的作品,大多数是对旧社会的不合理的事件,与种种逆流的人物进行不能自已的战斗。他为爱护祖国,爱护青年,提倡反抗封建的精神,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从一九二六年他被迫离开北京,一九二七年十月由广州到上海,直至一九三六年他的逝世,这些年来,他的文章,他的思想都转入了另一个重要的时期。他到上海就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科学,又翻译了苏联的文艺理论,介绍了重要的苏联小说,这已经见出他的思想一步步更接近了共产党,更明确地认识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胜利的信念也更加稳定。对苏联革命后若干年来的建设与成就怀有热烈的好感。对中苏人民的联合富有乐观的意念。由于他参加了共产党所发起的群众运动,如“中国自由大同盟”等,他不但是一个新的革命文艺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一个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而工作的社会运动者。一九三○年三月,他与别位共同发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尤其是他对中国革命文学领导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革命文学运动中的一件大事。
鲁迅寓居上海,这个较长的时期,是他著译最多,文字工作最为忙劳的时期。也是他已转向并且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作为文艺斗争有力的武器,而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坚强领导者的时期。他对帝国主义者,对法西斯匪徒,对买办阶级,对高等华人,以及那一般反动的种种人,用他使用得最为利便最为锋利的匕首——杂文,加以有力的刺击。即使在国民党疯狂压迫的困难危险的环境中,他没曾退后一步,反而更加兴奋,更加努力,更加勇敢地在中国的革命文化的大道上斩除荆棘,扫清垃圾,建立起伟大光明的路标,与多少青年的文艺战士共同前进。而他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是走在最前面一个引路者。
关于这些毋须详述,我在这里,只引用在一九三四年他答复国际文学社的三个问题作为证明,便可明了他的立场、观点,与爱憎所在了。
答国际文学社问:(原问题不录)
一 先前,旧社会的腐败,我是觉到了的,我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但不知道这“新的”该是什么;而且也不知道“新的”起来以后,是否一定就好。待到十月革命后,我才知道这“新的”社会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但因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反宣传,对于十月革命还有些冷淡,并且怀疑。现在苏联的存在和成功,使我确切地相信无产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不但完全扫除了怀疑,而且增加许多勇气了。但在创作上,则因为我不在革命的旋涡中心,而且久不能到各处去考察,所以我大约仍然只能暴露旧社会的坏处。
二 我只能看别国——德国、日本——的译本。我觉得现在的讲建设的,还是先前的讲战斗的——如《铁甲列车》、《毁灭》、《铁流》等——与我有兴趣,并且有益。我看苏维埃文学,是大半因为想绍介给中国,而对于中国,现在也还是战斗的作品更为紧要。
三 我在中国,看不见资本主义各国之所谓“文化”;我单知道他们和他们的奴才们,在中国正在用力学和化学的方法,还有电气机械,以拷问革命者,并且用飞机和炸弹以屠杀革命群众。(《且介亭杂文》)
鲁迅一生为了爱护祖国,拯救中国,为了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斗争,把他的心思精力毫无保留地用上。自然他多是以文艺为武器,以思想为先锋,去进攻敌人,保护朋友,但,这正是所以能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伟人”的所在。
他是一个热烈的真诚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忠实的国际主义者!
我们在鲁迅逝世十五年的今天,纪念这位伟大的文艺导师与“中国文化的伟人”,我们要好好地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与贯彻一生的爱国的言论与行动。现在我们在世界上已经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由于中国共产党与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全国除台湾一隅外,都在和平繁荣的日日进步之中,但,我们不能不对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还在作垂死挣扎的帝国主义集团作强有力的警惕。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正在朝鲜坚强的抵抗与打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更不容许我们有丝毫的松懈、麻痹!为了更有力地爱护我们的祖国,为了更有效地与敌人作坚强的斗争,我们纪念鲁迅先生,我们更应效法鲁迅先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烈,真诚,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