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甲辰②,大父游曹山,大张乐于狮子岩下③。石梁先生戏作山君檄讨大父④,祖昭明太子语⑤,谓若以管弦污我岩壑。大父作檄骂之,有曰:“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⑥石篑先生嗤石梁曰⑦:“文人也,那得犯其锋!不若自认,以‘残山剩水’四字摩崖勒之。”先辈之引重如此。
曹石宕为外祖放生池⑧,积三十余年,放生几百千万,有见池中放光如万炬烛天,鱼虾荇藻附之而起,直达天河者。余少时从先宜人至曹山庵作佛事,以大竹篰贮西瓜四⑨,浸宕内。须臾,大声起岩下,水喷起十余丈,三小舟缆断,颠翻波中,冲击几碎。舟人急起视,见大鱼如舟,口欱四瓜⑩,掉尾而下。
【注释】
①曹山:在今浙江绍兴,为吼山五大景区之一。
②万历甲辰: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
③张乐:即安排音乐表演。
④石梁先生:陶奭龄(?-1640),字君奭,又字公望,号石梁、小柴桑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歇庵集附录》。
⑤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字德施,谥号昭明,未即位而死,后世多以昭明太子名之。他是南朝梁武帝长子,曾招募门客,编选《文选》。
⑥残山剩水:原指零散的山和水,此处指人工堆砌的假山和开凿的水池。
⑦石篑先生:陶望龄,是陶奭的哥哥。
⑧放生:一种佛教仪式,把鱼、龟以及鸟类等动物放归自然,以此来减轻罪过,旨在戒杀厚生,劝人行善积德。很多寺庙里都建有放生池。
⑨篰(bù):指竹子做成的筐或篓。
⑩欱(hē):吮吸。
掉尾:摆动尾巴。
【译文】
万历甲辰年,我祖父游览曹山,请人在狮子岩下大张旗鼓地演奏。石梁先生开玩笑,作了一篇山君檄文讨伐祖父,模仿昭明太子时代的文法,说你们这些人用管弦音乐玷污了我的山林沟壑。祖父也作了篇檄文回骂他,其中有句话说:“谁说是鬼刻神镂,竟然是残山剩水!”石篑先生嗤笑石梁先生说:“对于文人,哪里能冒犯其威严,不如自认下来,把‘残山剩水’四个字在崖壁上摹刻出来。”先辈们对引用别人的话语,都像这样慎重。
曹石宕是祖父的放生池,已经建成三十年了,放生了成千上万的鱼鳖等水中动物。有人看到池子曾经发出光芒像上万枝蜡烛点燃,照亮了天空。池子里的鱼虾藻荇随着光飞起,直接飞上天河。我年少的时候跟从母亲到曹山的庙庵里做佛事,用大竹篓装了四个大西瓜,浸泡在池子里。还没过一会儿,岩石下传来一声巨响,水花溅起来有十几丈高,三只小船的缆绳断了,翻倒在波浪里,被冲击得几乎都碎了。船夫急忙跑过去,看见一条鱼像小船一样大,嘴里咬着西瓜,摆着尾巴游走了。
【评点】
文人之间也是喜欢以文斗文,你看他们写的檄文里,话中有话,暗藏意思。但是斗着作乐也就罢了,不应互相置气,还是石篑先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当了一回和事佬,成就了一段佳话。不过曹山让作者印象深刻的估计还是池子里的大鱼偷吃西瓜的场面以及传说中池里面出现的巨大光芒,鱼虾藻荇都随着光升到天上的银河里去了。作者寥寥几笔写来,把那大鱼吃瓜的场面渲染得惟妙惟肖,将其惊险环节刻画得栩栩如生。真不愧为笔记小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