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三世积书三万余卷。大父诏余曰:“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余简太仆、文恭大父丹铅所及①,有手泽者存焉②,汇以请,大父喜,命舁去,约二千余卷。崇正乙丑③,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④、巢婢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
【注释】
①丹铅:指点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亦指校订。
②手泽:原指手汗,后用来称先人或前辈的遗迹、遗物。
③崇正乙丑:即崇祯,因避讳而改。因崇祯年间没有乙丑年,根据“大父去世”,应为天启乙丑年,即天启五年(1625)。
④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译文】
我们家三代人积累收藏的书籍有三万多卷。祖父对我说:“我众多的孙子当中只有你喜爱读书,你想看什么书就都拿去吧。”我挑选了高祖太仆、曾祖文恭以及祖父批阅校订,以及他们留下的亲手笔墨,把它们登记在册,向祖父请示批准。祖父非常高兴,让我把书抬走,大约有两千多卷。崇祯乙丑年,我祖父去世,当时我正好到杭州去了,我的叔叔以及弟弟们,众多门客、工匠、奴婢、仆人把这些书胡乱地拿走了,三代人遗留下来的书籍,一天之内就全部丢失了。
【评点】
作者追述了自己家族三代藏书的历史,果然是个宦官世家、书香门第。但是从祖父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与作者同伴的兄弟不大爱读书,唯独作者爱书如命。但是这些不爱书的庸人,竟然在祖父死后,把作者苦心收藏编辑的书籍全部抢走,这在作者看来真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情。毕竟有许多书籍是他家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不懂书的人拿了去也形同废纸,白白糟蹋了珍贵的东西。
余自垂髫聚书四十年①,不下三万卷。乙酉避兵入剡②,略携数簏随行③,而所存者,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④,籍甲内⑤,挡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注释】
①垂髫:指小孩,儿童,古代未成年的孩子头发披散,到了成年之后才束起来,因此多用此指童年时期。
②剡(shàn):在今浙江嵊县。
③簏(lù):竹箱。
④江干:指江边。
⑤籍:征收,此处指填塞。
【译文】
我从小就开始收藏书籍,如今已有四十年,不少于三万卷。乙酉年为了躲避兵乱战争到了剡溪,我仅仅只带了几箱书随行,而大部分存留下来的书籍,都被方安国的士兵们据为己有,每天都撕下来当柴火烧,并且把那些书抬到江边,以皮甲包裹,用来抵挡飞箭和流弹,我四十年苦心积累的书籍,也是一天之内全部丧失殆尽。这就是我们家藏书的厄运,我又能去怨恨谁呢?
【评点】
爱书的人一般都有收藏书籍的爱好。然而藏书的命运从来就是多舛而叵测,战争是最无情的。作者的书悉数被士兵们践踏蹂躏,作者应该有锥心之痛吧。这让我们想到南宋之初,李清照渡江时,她带的那些书籍和金石器玩几乎全都在奔波逃难之中丢失。在《金石录后序》中她写到丢失那些珍贵书籍和器玩时心痛万分,张岱读到此篇文章,当引易安为知己。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就连书籍保存也总是不得长久。
余因叹古今藏书之富,无过隋、唐。隋嘉则殿分三品,有红琉璃、绀琉璃、漆轴之异。殿垂锦幔,绕刻飞仙。帝幸书室,践暗机①,则飞仙收幔而上,橱扉自启;帝出,闭如初。隋之书计三十七万卷。唐迁内库书于东宫丽正殿,置修文、著作两院学士,得通籍出入②。太府月给蜀都麻纸五千番③,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以甲、乙、丙、丁为次。唐之书计二十万八千卷。我明中秘书不可胜计④,即《永乐大典》一书⑤,亦堆积数库焉。余书直九牛一毛耳⑥,何足数哉!
【注释】
①暗机:暗藏的机关。
②通籍:古代进出皇宫的人员要在宫门外悬挂的竹片上登记姓名、年龄和身份以便查核。
③太府:古代的官名,主要掌管粮食货物等。
④中秘书:古代掌管宫廷藏书的机构。
⑤《永乐大典》:明成祖时期由解缙等人编撰的一部类书巨著,共二万八千七十七卷,收录古代典籍七八千种,正本毁于明末,副本在清朝时也逐渐散失,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残本被烧毁哄抢,现仅存七百九十五卷。
⑥直:仅仅,只不过。
【译文】
我因此感叹古往今来,图书典藏最丰富的,应是隋唐时期。隋朝藏书,要把藏书殿分为三个等级,有红琉璃殿、绀琉璃殿、漆轴殿的区别。藏书殿里悬挂着锦缎的帐幔,围绕帐幔环绕着飞仙。皇帝亲临书房,踩踏暗藏的机关,飞仙便收束起帐幔,书橱的门扇自动开启;皇帝从书房出来后,那些书橱又自动关闭,恢复原来一样。隋朝的藏书总计有三十七万卷,唐朝把内库的图书迁移到东宫丽正殿,设置了修文院、著作院,两院的学士必须每次都要登记姓名才能出入。太府每个月都给两院提供五千番蜀地的麻纸,每个季度就提供给他们三百三十六块上谷出产的墨,每年供给由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个郡县出产的一千五百多张兔皮,以皮上的毛做成毛笔,书籍用甲、乙、丙、丁来标注经、史、子、集。唐代的藏书共计二十万零八千卷。我明朝的藏书更是数不胜数,仅仅《永乐大典》一种,也堆积了好几间书库。我的藏书和这些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评点】
张岱在自己的藏书被毁之时想到历朝历代的藏书,规模之大、藏书之丰、分类之精、管理之严都是私人藏书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历代的藏书也因为政权的更替而被毁弃或散失。比起国家藏书的损失,作者的这点损失简直不值得一提,由此可见作者心胸豁达。然而我们还是为历史上这么多的书籍不幸毁于一旦而感到可惜。尤其是文中提到的《永乐大典》,这部类书如果保存下来,可谓价值连城,可惜现在只有区区几百卷的残卷。